15840176996

沈阳sc办理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又一地!8部门联合出台依法规范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行为暂行规定!

2025-03-08 14:50:22

为进一步遏制恶意职业索赔行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委网信办、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检察院、人民法院、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八部门联合印发《呼和浩特市关于依法处置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行为暂行规定》。

《呼和浩特市关于依法处置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行为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依法规范投诉举报处置工作,有效整治“职业索赔”“职业举报”乱象,防范、遏止假借维权为名恶意、滥用投诉举报权利非法牟利的职业索赔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经营者合法权益,营造合法、诚信、公平、稳定的市场经营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引导和规范职业打假人的建议的答复》《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依法惩治恶意诉讼专项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处置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行为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遵循依法行政、分类管理和综合治理原则,倡导诚实守信。

第三条 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引导公益性职业举报行为,规范治理影响营商环境的恶意投诉举报行为,严厉打击借维权名义恶意投诉举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挤占行政司法资源、实施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行为,是指行为人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既不是为了生活消费,也不是为了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是以牟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假借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益性打假之名,以“知假买假”“找假买假”“即买即退”索取惩罚性赔偿等经济利益为常业,恶意、频繁重复投诉举报,滥用复议、诉讼、信访、检举等权利的行为。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职业索赔恶意投诉行为:

(一)明知或应知商品或服务存在质量问题,因购买商品或服务获得惩罚性赔偿后,继续向同一生产者、经营者或者同类生产者、经营者购买相同或相似商品、接受相同或相似服务并多次投诉;

(二)明知商品存在质量、标签、保质期超期等问题仍然超过合理生活消费需求而购买,或明知服务超出经营范围仍然要求生产者、经营者提供服务,并以投诉举报、打假维权、向媒体曝光等方式进行要挟,迫使生产者、经营者让步,并向生产者、经营者索要惩罚性赔偿或高额补偿的;

(三)超出合理生活消费需要或者违反通常交易习惯,向同一生产者、经营者或者同类生产者、经营者一次性大量购买或者反复多次购买该商品或接受该服务后分别投诉举报、索取惩罚性赔偿的;

(四)投诉人冒用他人名义进行投诉的;不同投诉人串通,分别消费后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以相同相似情形分别投诉同一生产者、经营者的;投诉人受雇于他人进行投诉的;不同的投诉人使用同一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或联系地址在同一区域的;

(五)投诉人恶意制造经营者侵权的虚假事实或者虚构消费者权益争议事实;

(六)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未损害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仅以商品或服务的广告宣传、标签标识等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为由投诉,要求生产者、经营者赔偿的;

(七)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的投诉、信访、信息公开、提出的行政复议、诉讼等件次、频次及数量,明显超出正常维权范围的;

(八)对同类商品或服务进行频繁、大量投诉,投诉内容、请求、复议、诉讼、信访等呈现台账化、公式化、格式化、模板化特点的;

(九)依法核实投诉人和实名举报人身份信息,对不提供或不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核实身份的投诉不予受理,已受理的终止调解;举报人要求告知是否立案的,应提供真实身份证明、通讯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不能提供或不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核实举报人信息的,视为匿名举报;

(十)曾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敲诈勒索生产者、经营者被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再次购买该商品或接受该服务并进行投诉索赔的;

(十一)已被市、旗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或行政复议机构列入非正常投诉举报人的名单的;

(十二)已被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为非正常消费者的;

(十三)其他滥用投诉的职业索赔行为。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职业索赔恶意举报行为:

(一)通过“掉包”“夹带”“造假”或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人为制造索赔理由举报,欺诈、骗取生产者、经营者的赔偿,或对生产者、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的;

(二)多次举报生产者、经营者存在同类违法行为,经主管部门调查,认定所举报的违法行为不属实的;

(三)多次就举报事项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请求,经复议机关或司法机关认定不予受理或驳回,又再次以类似事项提出的;

(四)多次就举报同类事项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经相关部门认定不属于公开范围的;

(五)多次就同类举报事项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经纪检监察部门查证不属实的;

(六)其他符合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举报,侵害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市、旗县区、派出分局市场监管部门应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形综合判定。通过“夹带”“调包”“造假”等手段进行欺诈式索赔和不实举报的,可直接认定为恶意举报行为。涉嫌敲诈勒索、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七条 处理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应当区分投诉与举报,按照《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规定的程序分别进行处理。

第八条 经认定属于职业索赔恶意投诉行为的,依法处理如下:

(一)根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要求投诉人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通讯地址等。

(二)根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第三项规定,对投诉不予受理。并依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在收到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不予受理决定告知投诉人。

(三)投诉已经受理且符合《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终止调解。并依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自作出终止调解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告知投诉人和被投诉人。

第九条 经认定属于职业索赔恶意举报行为的,依法处理如下:

(一)对涉嫌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要认真核查处置;对涉嫌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行为以外线索的举报,不属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管辖范围,不予立案。

(二)举报人实名举报的,根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应当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告知举报人。

(三)举报人要求告知是否立案的,其应当提供真实身份证明和有效联系方式。

第十条 鼓励消费争议双方平等协商、自愿和解,自愿和解不成的,市场监管部门坚持调解优先,调解不成的,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或其他途径解决。对于投诉中反映的违法线索,属于市场监管部门管辖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不得为促成调解而不予调查处理。

第十一条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处理职业索赔、职业举报案件的行政处罚过程中,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过罚相当”的原则,合理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内蒙古自治区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办法》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不予行政处罚清单》(2025版)等有关规定,对市场主体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或者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要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或者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以及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第十二条 建立职业索赔人恶意投诉举报行为异常名录 (以下简称异常名录)。异常名录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投诉举报人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投诉举报数量、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行政复议或者诉讼数量、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数量、主要反映问题、涉及领域或商品服务类别等内容。

异常名录信息由市场监督管理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12345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等部门单位依据职能及时收集,由市场监管部门汇总、动态更新,并通报相关部门和区域执法协作单位,实现信息共享互通。通过投诉举报信用监管手段,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格局。

在异常名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涉嫌构成敲诈勒索、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行为,及时收集证据移交公安机关:

1.索要超过法律法规规定额度的大额财物或者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赔偿、补偿、奖励的;

2.以提起投诉举报、向媒体曝光等方式为要挟,向经营者或者平台索要赔偿金的;

3.借投诉举报、打假之名实施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破坏生产经营等行为的;

4.在投诉举报过程中,辱骂、威胁工作人员或者扰乱办公秩序,情节严重的;

5.其他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

采集和使用异常名录过程中,应当依法保护投诉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十三条 对于纳入异常名录的职业打假群体重点关注,与普通消费者或者举报人进行适当区分。合理设置举报奖励的范围,对投诉举报异常名录内相关举报一般不予奖励(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涉嫌犯罪的除外),对确认构成敲诈勒索、诈骗的相关人员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建立市场监管、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12345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产品质量和守法意识,遏制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行为。

(一)市场监管部门要审慎判定、及时梳理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并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就辖区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动态进行信息互通、态势研判,形成工作预案和应对策略;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注重强化对投诉举报的大数据分析,建立异常名录及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二)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区分职业索赔人和普通消费者的行为,对非法牟利性职业索赔人所提诉讼,经审查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基本法律原则,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浪费公共资源和司法资源的行为,则对其牟利性主张依法不予保护。坚决遏制恶意诉讼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线索的,依法移交公安部门处理。对受理的案件采取审慎适用惩罚性赔偿规定的审判理念,对“知假买假”一般不适用惩罚性赔偿规定。同时坚持行政处罚不必然导致民事赔偿责任的理念,审慎研判销售者是否明知、是否存在欺诈行为、食品是否有质量问题等重要事实依据,限制职业索赔人恶意投诉举报行为。

(三)人民检察院要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与公安局加强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统一执法司法理念,统一证据认定标准。对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敲诈勒索、诈骗等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开展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工作,注重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司法办案当中加强对涉及职业打假有关法律政策问题的收集研究,重在发现漏洞和问题,并积极提出加强立法和完善制度机制的意见建议,促进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

(四)公安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诈骗、诬告陷害等违法犯罪行为,指导、提醒商家及时搜集、固定相关证据并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接收各部门在处理职业索赔人投诉举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迅速开展调查,形成打击恶意索赔行为的高压态势,有效降低非法牟利性职业索赔投诉举报数量。

(五)司法行政部门要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依法确认复议申请人资格。在审理案涉非生活消费需要投诉行为和利用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行为的行政复议案件中,要依法审查复议申请是否符合《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受理条件,对申请人是否具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投诉举报请求权、其投诉举报事项是否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该事项与其是否具有行政法上的利害关系、其复议请求是否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以及其复议申请是否具有值得行政复议保护的利益等事项进行严格审查,正确区分职业索赔人和普通消费者。对申请人不是基于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为目的的复议申请,应认定申请人不具有利害关系,不具有复议申请人资格;对申请人因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而申请复议的,确认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对非生活消费需要投诉行为和利用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行为,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而引起的行政复议案件,依法不予支持。

(六)信访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工作条例》和信访工作法治化受理工作要求,要负责收集掌握职业索赔人信访信息,分析研判职业索赔人的信访形势,做好政策解释和教育疏导等工作。在处理群众的各类投诉及诉求请求过程中,对涉及恶意索赔、恶意投诉举报人的诉求,支持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投诉举报的立场。

(七)网信部门要严格指导、推动、督促涉事部门单位及时解决线下问题,强化网上网下协调联动,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早发现、快处置、强引导能力,有效化解恶意投诉举报舆情风险,严防形成重大网络舆情。    

(八)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管理部门要收集相关投诉举报信息,反馈市场监管部门,协助完善异常名录,针对列入异常名录的个体投诉不纳入三率考核机制。

第十五条 严格适用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侵权行为的被侵权方及其委托代理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举报,不予奖励。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遏制恶意投诉举报行为处理的容错机制。对市场监管部门涉及投诉举报复议案件中的新类型、改革探索性案件以及因制度设计等原因发生纠错的案件以及满意度测评存在问题的情况,原则上不纳入纠错考核机制和投诉举报异常处理或者满意度测评考核等,以鼓励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履职,勇于担当作为。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各级纪检监察、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12345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等部门的沟通,上述部门应当给予理解和支持。

第十七条 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对本暂行规定内容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规定由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和我联系删除!

标签

0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咨询热线:

15840176996

  • 扫一扫
    扫一扫
  • 扫一扫
    扫一扫

联系方式

沈阳聚德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天赐街7-1号曙光大厦A座

电话:024-24606199

手机:15840176996

邮箱:43357783@qq.com

网址:www.jzsqy.com


COPYRIGHT ©沈阳聚喆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2021000959号-1 主要从事于 沈阳sc办理,沈阳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沈阳中央厨房许可办理 , 欢迎来电咨询!
技术支持:祥云平台 服务支持:凯鸿科技